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滚动报道 >> 正文
看得见碧波湖水 记得住浓浓乡愁
——武进·19个城市印记系列报道之16
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范玉贤 记者 鞠燎原/文 高岷/图 日期:2017-10-10 08:31:43  报料热线:86598222

  湖阔水清,碧波粼粼,近年来,武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民参与的河水治理新路子。

太湖湾旅游度假区.jpg

  太滆村渔民变身太湖“清洁工”

  碧波万顷的太湖沙鸥翔集,渔船满载肥美鱼蟹,湖畔漫步的人们畅快呼吸……在雪堰镇,一幅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卷轴展现在眼前。

  “政府对太湖的管理加强了,周边的化工厂陆续关停了,水越变越清了。”当了20多年渔民的雪堰镇太滆村村民徐国民,在十多年前变身“蓝藻人”。

  每年的5—10月,是蓝藻打捞期。每天,徐国民都会待在蓝藻打捞船上9个小时,撒网,和另一人一起牵拉,将蓝藻聚集到一定范围后,再用泥浆泵抽送到处理站进行下一步处理。

  徐国民回忆,2005年,他刚刚从事打捞时,只有2只机械船、1只藻水分离船,全凭人工打捞,也没有专业处理的场所,打捞上来都放在岸边。如今,蓝藻打捞队壮大到100多人,拥有21只船,蓝藻要送至处理站和肥料厂,产生效益。而徐国民,也从最初的一名“兼职清洁工”转正成“主业”,“一有就打”,是他的工作常态。

  “以前蓝藻暴发,湖面发臭,捞上来的鱼都不好吃,现在水质变好了,太湖鱼虾的味道都变好了。”徐国民说。

环保志愿者.JPG

  银发老人团变身漕桥河“护卫队”

  在雪堰镇漕桥,几乎所有人都说华友根所在的漕桥河志愿者是一帮“痴人”。

  “每天晚上要沿着河道巡视好几遍,清扫垃圾用的簸箕和笤帚都是自费购买。”今年68岁的华友根说,志愿者团队15人,全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经常划着小船往返武进和宜兴之间15公里的河道,在周边清扫垃圾,清理河面垃圾,张贴环保标语。

  华友根参军退伍回到漕桥后,与住在漕桥河边的宜兴老人沈奎鹏一起开始了守护母亲河的环保行动,他们的行动感染了其他人。作为“河道护卫队”的中坚力量,2011年,漕桥河志愿者成功“破获”一起化工厂“排污案”,这成为他们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当年,漕桥河志愿者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河中漂浮着很多死鱼,估计是被上游的化工厂夜里偷排的化工废水毒死的。大家乘着一艘小船去寻找排污口,最终发现宜兴一家企业的两个排污口正在排放污水。在他们的监督下,环保部门对这家化工厂处以40万元罚款,并勒令其停产整顿两个月。

  在这帮“痴人”的坚持下,漕桥河正在一点点恢复原本的模样。如今,走在老漕桥上,儿时的记忆和年代感重启,终于,大家再次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了。

前黄镇畜禽整治拆除现场.jpg

  前黄大成村“养鸭村”变身“十里桃林”

  前黄镇大成村是有名的“养鸭专业村”,因为紧挨着锡溧漕运河,畜禽养殖十分方便。张家塘村民张平南是第一批靠养鸭发家致富的“鸭倌”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就盖起了两幢4层高的小洋楼。

  “以前西南风一刮,村里就飘来一股臭味,河里的水质也受到影响。但那时候养鸭子,村民只注重经济效益,对环境污染并不是很上心。”村主任朱全良说。

  为了贯彻落实畜禽整改,建设美丽新农村,大成村联合前黄镇农技农机站,开展大规模畜禽整改,一方面向村民普及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组织村民学习如何栽种经济作物。朱全良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初,大成村已拆除鸭棚4万多平方米。”

  2013年,张平南通过土地流转,投入了12万元,种植了10亩桃树。去年,他还在自家的桃树田里安装了自动喷灌设备,管理起来更加方便高效。“专业养鸭村成为了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十里桃林。”朱全良说。

  采访手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短短十多个字,寄托了人们对美丽家园的向往。

  近年来,无论是雪堰渔民变身太湖蓝藻打捞员,还是漕桥河老人投身环保志愿者行列,抑或前黄镇“鸭倌”成为桃林主人,这一个个身份的转变,折射出武进人民将这份美好的向往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为发展保住了绿水青山。

  数说武进:近年来,我区河流水质稳步向好。今年1—7月,全区855条河道的“河长”全部上岗履职,新建成污水主管网91公里,超额完成全年任务;15个“水十条”考核断面中达标12个,Ⅲ类断面4个,无劣Ⅴ类断面,Ⅲ类断面比去年增加2个。治理畜禽污染接近尾声,全区已签约养殖户536户,腾空368户,拆除346户,完成年度计划的77.9%。

看得见碧波湖水 记得住浓浓乡愁

责编: yaohui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商业服务 | 申请友情链接
苏ICP备07507975号 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苏新网备):2007036号 版权所有 武进区委宣传部 武进日报社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