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海归”也遇“就业难”
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 日期:2017-10-30 14:44:15  报料热线:86598222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首播。国门以外的世界,无论天堂还是地狱,对于国人而言都是别样人间。而历经数十年后,网上却不断爆出“父母200万卖房供孩子澳洲留学,学成回国月薪2000元”、“在俄罗斯名校留学7年,回国却找不到工作”等类似消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起这个问题:“到底还要不要出国留学?花那么多钱,值不值?”

2017 j30a501.jpg

  “我完全感受不到‘海归’的光环。”

  因为对优越生活的憧憬,早期,“海归”总带有别样的光环。“打工皇帝”唐骏曾说过,1986年回国时,老家的亲戚朋友和同学包了一辆大巴车从常州到上海虹桥机场接他,场面如同迎接奥运健儿。

  然而,随着时代进步,“海归”不断增多,这种优越感正在逐渐消失。2000年前后,第三波留洋浪潮开启,中产阶层开始将子女送往海外读书。2004年,家住经开区的徐菱红,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前往德国留学。4年后,徐菱红拿到了硕士学位,接着在德国的一家银行找到了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外人看来的“幸运儿”,却在去年年初回国了。“始终觉得融不进那里的圈子,心理上太孤单了,就回来了。”徐菱红说,本以为回国后找工作不是难事,结果却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定不下来,“说实话,我完全感受不到‘海归’的光环。”

  有徐菱红一样遭遇的人并不少,怀抱着海外履历,这些“海归”往往希望能敲开一线企业的大门,但求职路上布满荆棘。最新一份面向包括常州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的调查显示,在国内找工作的留学生中,超过80%的人表示“找不到喜欢的职业”,12.5%的人觉得薪水低不愿屈就。目前,他们从事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为3.6个月。而仅从学历和专业角度看,他们在求职中的优势并不突出。

  智联招聘不久前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初次就业的工资分布中,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最大,为44.8%;6001—8000元的占比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别占比13%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8%。

  “留学是我人生中难得的历练。”

  如果不是4年前选择出国留学,30岁的林黛菲或许早已成家立业。林黛菲的父亲是常州一家设计公司的合伙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就有绘画天赋的她,考大学时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建筑设计专业。

  本科毕业后,林黛菲进入了一家颇有名气的设计院工作。4年前,因为感情上遭遇挫折,林黛菲选择了远走他乡,前往澳洲留学。“在澳洲的这几年,让我成长了不少,留学是我人生中难得的历练。”林黛菲说,“一个人在国外,什么都要靠自己。”

  笑称自己在新西兰学“放羊”的王力,还有3个月就将结束他的留学生活。“这绝对是我成长最快的3年。”王力认为,不仅仅在学业上,留学这段经历也会伴随并且改变他今后的人生,打造出一个更独立坚忍的自己。

  采访中,不少有留学经历的市民表示,“海归”这个身份给他们带来的红利有可能确实比不上前辈们,但在国外的几年,还是让他们获得了很多。首先是独立的思考能力。“课堂上,老师、教授问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类似‘这个问题你怎么看’。”王力认为,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继而就有了创造的可能。“就此,我的生活不再是是或否,而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知道了生活的无限可能。”

  徐菱红则觉得,正是在国外的日子,让他养成了不少良好的习惯,如每天一篇阅读,每天100个单词……“出国留学,意味着独立的生活和独立的管理时间。为了使时间的使用率最大化,我必须强化自控能力和有效的管理时间能力。”徐菱红坦言,离开了父母的叮咛管教,留学生活显得异常自由,所以把时间分段管理,是一件“难受”又让人受益匪浅的事情。

  要不要送子女出国,家长们各有心思

  “海归”曾是精英的代名词,拥有“海归”的光环,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然而,现状显然有些差强人意。在留学费用上涨、国外移民政策越来越严的当下,家长们还会花巨资送孩子出国吗?

  前不久,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开通“海外留学直通车”,在项目说明会上,前来参加的家长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真没想到,孩子进了职高,还能有机会出国读书,真是太好了。”家长刘先生说道。

  记者走访多家留学中介机构发现,目前,自费出国热度仍然很高。在市区一家留学机构,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其中自费留学49.82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1.49%。而2014年,自费留学人数为42.3万人。

  今年19岁的小文在上个月开启了英国的留学生涯。而在这之前,他已经在新加坡进行了两年的高中学习。小文的母亲王女士坦言,当初送其出国的时候,也担心年龄太小。“但孩子的适应能力还是蛮强的,现在他和同龄人相比,明显独立性强不少。”在王女士看来,虽然送孩子留学投入很大,但还是“送对了”。“首先,家里既然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就不会想让他赚回来的问题。其次,孩子在国外那么多年,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上肯定都得到了增长,未来在事业上会有更大成就,不能只看一时的月薪多少。”

  记者了解到,此前,出国留学的人以读研居多,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60%。但近几年,更多的是出国读本科和高中,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更有甚者,有年龄低于12岁的群体选择出国读小学。

  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于送孩子出国持保留意见。“世界已微缩成舞台,而每个优秀的个体都会成为主角。在国内学习,同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市民刘女士坦言,自己不会送孩子出国留学,“而且我就这么一个孩子,万一在国外出了点问题,我们夫妻俩怎么过。”

  市民周先生也觉得,不管多么优秀的教育机构,都没有点石成金的神效。如果孩子自身不够优秀,不够努力,不够自律,盲目地将其送往国外,期待其脱胎换骨,这是不现实的。

  “海归”求职既要接地气,也要摆正心态

  “海归”求职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用人企业的关注。大部分企业管理者表示不过分注重求职者的“海归”经历,更看重求职者的能力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匹配度。

  “在招聘中一般不会设限说要优先录用‘海归’。”在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郭丽萍看来,他们公司的岗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普通岗位,一视同仁,谈不上优先录取“海归”;还有一类是有关技术研发的岗位,会考虑优先录取“海归”,因为他们可能站在技术的前沿,眼界也会高一些。

  一位从事留学中介的工作人员坦言,目前在国内,“海归”的本科学历与国内普通本科相比,其实是处于劣势的。与国内学生相比,“海归”缺少参加工作前的准备,包括对政策的了解、人脉的积累等。不过他也提到,如果拥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在回国前拥有工作经历的话,“海归”在就业、薪资待遇方面会比普通学生更有优势。

  “市场是衡量人才水平的最好工具,一些‘海归’的就业理念与国内用人市场脱节,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自然不可能有高工资。”区就业服务中心综合支部书记高苡玲认为,找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她建议,留学大众化时代,留学生回国求职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能眼高手低。如今,国家鼓励自主创业,留学生们把握这一机遇,利用一些众创空间、创业平台等进行自主创业,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还是相当大的,“毕竟这群人比较有想法,视野也开阔。”

  郭丽萍拥有15年人事管理的工作经验,她的切身感受是,现在的“海归”已经开始在心态上有所变化,“不像以前那么高高在上,在理想薪酬的期待上也有所下降。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着明确的定位。”

  不少专家表示,随着留学普及,“海归”群体“去光环化”将是必然趋势。不过,尽管“海归”在就业初期的绝对优势并不明显,却是中高层管理者的“潜力股”。

“海归”也遇“就业难”

责编: jiangcaiting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商业服务 | 申请友情链接
苏ICP备07507975号 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苏新网备):2007036号 版权所有 武进区委宣传部 武进日报社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