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银潮 >> 正文
市场的变化
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 日期:2017-12-13 15:34:47  报料热线:86598222

  寨桥是我的故乡,从孩提时代直至年老退休,一直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几十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震撼了我,特别是市场的变迁,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乡巨变的缩影。

  寨桥位于武进南端,旧时距常州南门23.5公里,东靠前黄镇,西靠滆湖,南与宜兴交界。总面积29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多。新中国成立前,寨桥镇上有两座跨运河的大桥,分别是北寨桥和南寨桥;境内有两条街,后庄街与寨桥街。明崇祯年间,南运河改道,寨桥镇范围在运河两旁并逐步扩大,从此后庄街消失,寨桥街成为本地集市贸易中心。

  光绪年间,寨桥街根据街面建造了南圈门、西圈门、北圈门。全街东西宽250米,南北长330米。新中国成立前,全街各种商摊、作坊、服务性行业只有区区85户。新中国成立后,在寨桥街北建造了粮管所、供销社以及综合加工厂,在运河东的下塘建造了寨桥中学,在街西建造了农机具修造厂等10多个社队办企业,同时建造了跨运河的五七桥,并逐步修筑驳岸,拓宽街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乡镇工业逐步发展,原来的运河边的老旧街道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便进行搬迁,新市场位于寨桥中心桥(即现在的新寨桥)南堍以东的河边上,也就是原来的寨桥卫生院北门的小沟浜南岸。新市场全部水泥路面东西走向,在当时很有些规模,特别是新设立的水产品交易区,每天午夜就进行水产品交易,这给逐渐兴起的寨桥水产品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这个新市场随着交易量的扩大还是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

  于是,在1983年,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重新规划寨桥新街区和新市场,在寨桥老街区西铜匠村西边开辟了新的农贸市场,市场为南北走向,两边砌造两排商铺。但是经商人员的进一步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逐步饱和。1999年,武进市乡镇区划调整,把坊前乡规划给寨桥镇,全镇人口增加到2.9万多人。原来乡镇企业不发达,外地人员较少,后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地人员进入本地从事务工、务农、经商和其他服务行业就业的逐渐增多,再加上农产品交易车辆增多,现有市场面积已不适应人员的流动量的需求,并且露天的市场给全镇人民前来购物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镇党委在准备搬迁镇政府办公大楼的同时,规划向西建新的农贸市场,全遮盖式,人们前来农贸市场交易再也不会日晒雨淋。但由于设计缺陷,使新建的市场因中间的一条机动车道而遭到弃用。随之而建的是寨桥有史以来的第5座全封闭式农贸市场,它位于中心地带,紧靠武风路,东西走向,摊位配置十分齐全,面积也更大。由于市场全封闭,监控设施齐全,摊位交易物品可以过夜而不丢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镇党委、镇政府认识到市场是集体财政收入的来源,是人民群众商品交流购买的基地,搞好搞活市场是老百姓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大家提供更舒适的购物市场、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3月,武进乡镇区划又进行了一轮调整,把寨桥镇划给前黄镇,而前黄集市上的逢5大集给了寨桥启发。于是,在寨桥创立了逢4集市的规定,每月4日、14日、24日三天,全寨桥的老百姓像赶庙会般地蜂拥而至,把寨桥农贸市场周围围得水泄不通,购物量创造了新的纪录。但过分喧闹的人群使主要公路堵塞,又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了不便。为此,终于2015年把这个喧闹的集市搬迁到寨桥振兴路西半段原寨桥镇政府大楼前空旷的马路上。这里马路宽阔,人流量偏少,非常适合设置成马路集市,东西走向4行摊位,共设摊位200余个,集食品、服装、床上用品、玩具、农具、家具、日用品、电器、中药、百货等于一体,包罗万象,是寨桥及周边地区居民前来购物的好处所,且日交易量惊人,商贩们说:寨桥市场是周边市场中最兴旺的市场,没有之一!

市场的变化

责编: jiangcaiting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商业服务 | 申请友情链接
苏ICP备07507975号 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备案(苏新网备):2007036号 版权所有 武进区委宣传部 武进日报社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